安多集团社会责任报告

一、依托社会资源,发展经济,服务地方。

安多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72年的国营夏河县水泥厂, 1998年改制成为夏河安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通过资产重组设立夏河安多投资有限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以投资公司控股、参股,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营为手段的企业集团。公司坚持项目立企、项目兴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中国农业银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下,通过实施6.6万吨技改项目、日产1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改项目、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2MW和4.5MW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等项目的顺利投产,安多水泥产能突破150万吨,已步入全省重点建材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列,不仅壮大了企业实力,更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为了实现企业转型跨越发展,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依托甘青川安多藏区畜牧资源优势,把做大做强畜牧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优势产业,积极融资建设“夏河安多畜牧产业园”,旨在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安多公司于2010年收购原甘肃锦凤翔清真食品公司,组建成立了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2012年3月公司向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让夏河安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65%的股权;2013年7月全资收购了甘南峡村电站公司股权,并进行了增资扩股。逐步确立了坚持以畜牧产业、清洁能源、新型建材为主线,以畜产品开发为重点,以金融、科技、电力、建材、旅游、文化产业为支撑,抓好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科技创新,实施“两园一带一心”规划,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走多种经营具有安多特色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稳步推进的集团化上市公司的道路。

通过40多年的发展,安多公司已从单一的建材水泥产业发展成为水泥、水电、畜产品开发三驾马车为支撑,多产业并举发展的集团化公司。公司的发展历程表明,企业做大做强不仅依靠地方矿产、水电和畜牧资源优势,更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安多公司发展壮大后始终不忘饮水思源,回馈社会。公司立足于发展壮大民族经济,积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支撑地方财源建设。安多公司年经营收入从成立伊始不足100万元,利税不足10万元,发展到年经营收入3亿元,利税水平1亿元,成为支撑地方财源建设的支柱企业,为地方税收、财政收入和社会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畜牧、建材、水电等产业,以促进甘南民族经济发展为己任,谋求企业发展新出路。

安多公司为促进节能减排,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甘南州最早提出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为传统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出路。2001年8月,安多公司头道河水电站动工建设,2003年12月建成发电试运行。为避免开挖隧洞产生的大量弃渣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公司对含有大量石灰岩的弃渣作为水泥生产原料进行分类处理,使电站弃渣得到了循环利用,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回收利用甘南、临夏等地的废旧塑料,减少白色污染,实现资源综合利用,2004年6月组建“夏河安多塑料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试生产水泥塑料编织袋。为进一步延伸水泥产业链,于2004年11月成立了夏河安多建材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年利用粉煤灰、煤渣、工业废渣、矿山废石等生产水泥预制构件1万立方米。水泥公司先后于2005年12月、2006年9月通过了对6.6万吨和日产千吨线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开始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2009年3月建成装机2000千瓦的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站, 2010年3月通过了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认定。

2008年10月动工的夏河安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立了新型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畜牧循环经济产业链、清洁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等三条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节水、节能等方面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通过在生产水泥中提高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了矿山资源开采利用率100%,综合利用各类建筑垃圾、工业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在水泥原料中掺加利用率在42%以上;通过实施余热发电,实现了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年余热发电能力可解决水泥厂用电量1/3以上,电能有效利用率达到100%;通过完善水泥生产线循环水系统使水资源循环利用达到95%以上;通过建立再生塑料制品生产线,实现了对社会白色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利用率达到100%。2013年安多集团全年累计实现综合节能3.50万吨标准煤以上,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1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97.50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59吨。

夏河安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50号)中甘肃省72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之一,也是率先在全省藏区开工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园区总投资45亿元。通过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培育新型产业,延长产业链,目前已形成“新型建材产业园、畜产品加工园”、“清洁能源产业带”和“园区管理与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的“两园、一带、一心”总体产业布局。2008年开工建设的安多循环经济园区一期的建成投产,培育壮大起了以祁连山安多水泥公司、预制建材公司为龙头的建材产业,安顺水电站建设也进入收尾阶段。2012年开工建设的安多畜牧产业园一期工程,通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园区牛羊屠宰生产线已经建成试运行。通过项目发展带动,循环经济园区逐步培育起了建材、畜牧、清洁能源为主的三大产业链条,产业基础和经济带动辐射作用不断加强。

截至目前,夏河安多循环经济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20多亿元,园区整体规模和水平走在全州各县市前列。园区先后于2010年被国务院列为“甘肃省72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之一;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先进园区”;2012年被列为“甘肃省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三、视食品安全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经营方针,把产品质量作为公司发展的唯一出路。

安多畜牧产业园的发展定位是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牦牛、藏羊资源是藏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的软黄金。恰恰是我们当中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资源优势,把本身是黄金的价值却当成是废铜烂铁来卖,使牦牛肉的价值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安多牦牛肉中各项营养成分、物理指标上都远远高出黄牛肉几倍,安多肉品的营养价值也远远高出其他肉类数倍,是其他任何一种肉类所无法比拟的。

全国范围内,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到黄浦江的死猪肉,再到频频曝光的瘦肉精、假牛羊肉事件,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多牦牛生长在安多藏区这块净土,是唯一没有受到污染的肉类。安多公司通过对牦牛肉品进行精细化分割,通过十八道检验程序严把产品质量关,力争做到肉品中没有一根毛和碎骨,让消费者吃的放心。

安多公司立足科技支撑,从培育畜牧产业发展,到编制规划、项目可研,都与国内各大院所、科研单位保持密切合作,包括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合作师专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诚实守信 健康到永远”是安多企业文化核心,“四统两严一强化,衡量标准是效益”是安多的管理模式,安全和健康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四、建立良好地企关系,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安多公司所发挥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公司项目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资金流逐年增大,存贷款业务逐年提高,每年为金融、保险业增加收益2000多万元;水泥公司2500T/D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天的物料吞吐量5000吨以上,间接解决就业1000人以上,有效地拉动了交通、运输、公路等部门的收益;年可供应200万吨的优质水泥产品,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建筑业等减少外购水泥费用2亿元以上;安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财税收入,年创利税1亿元以上,间接拉动相关产业创利税5000万元以上;积极开展扶贫帮扶工作,每年为地方农牧村、寺教、学校、政府基层单位及孤儿院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捐助1500人次以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地方直接解决就业1000人以上,提供间接就业达5000人以上,拉动社会经济在2亿元以上,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发展订单牧业,为民富民。为加快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治理超载放牧,签订生态牧养合同减轻草原载畜,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牧民群众增收,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充分利用龙头加工企业,积极引导牧民群众、专业合作社开展合同订单式牧业生产,加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积极扩大合同订单范围,整合资源,满足安多清真食品公司等加工企业生产需求,有效的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牧民群众增收,支持企业发展,以夏河县为试点、面向全州七县一市推广生态畜牧业,真正实现为民富民。截至2013年底,安多公司已经与甘南州夏河县、合作市、碌曲县、玛曲县的30多个专业合作社、2000多户牧户签订了订单合同,年收购牦牛5万头,藏羊20万只,有效带动了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为加快资源整合,通过龙头企业牵头,整合全州七县一市农牧户、专业合作社,以甘南为基点,逐步整合甘、青、川安多牦牛、藏羊资源,形成安多牦牛、藏羊产业联盟。目前,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公司已经与玛曲雪原肉业有限公司、青海可可西里肉食品公司、青海三江源食品有限公司、青海雪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青海开心源食品有限公司、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得益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伍田食品有限公司、临夏康泰牛羊肉公司、碌曲大河生态食品公司等甘、青、川、藏地区30多家加工企业签订了牦牛产业联盟倡议书和协议书。进一步加快了资源整合力度,共同开发和维护牦牛产业资源,形成价格联盟,提升牛羊收购价格,提高牧民群众收入,进而带动整个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畜牧产业的开发是一项朝阳产业,也是利企利民产业。牦牛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产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和缩短牲畜出栏周期,通过合同订单减少草原牦牛藏羊生长密度,减少草原载畜力,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地区生态平衡。通过与各乡镇、牧村、合作社和牧民群众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牧民科学养殖,反季节暖棚育肥,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真正实现联村、联户、联企业。

五、把握方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批复》,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若干意见》(甘发[2013]8号)等文件精神,明确将安多循环经济园区、安多畜牧产业园纳入政策性扶持对象。夏河安多畜牧产业园正抢抓政策叠加的历史机遇,积极申报国家级高原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牵头带动地方草畜加工产业链全面发展。进一步整合政策性资金,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多渠道多部门合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造福一方乡土,带动农牧民群众致富增收。

积极整合畜牧资源,倡导牦牛、藏羊资源精加工出境,制定限制牦牛、藏羊活体、胴体出境的政策。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开发,解决食品加工企业收购难问题,积极鼓励各乡镇、合作社、农牧民群众落实订单收购合同供应牛羊,解决企业生产肉源出栏难题。确保牛羊出栏季节满足每班牛200头,羊1000只的生产加工数量需求。建议协调甘、青、川、藏等省政府畜牧主管部门,合理开发牦牛、藏羊资源,科学定位草原载畜,该出栏的就出栏,该屠宰的就屠宰,减轻草场压力,防止草原退化,引导农牧民群众开展订单牧业,实行“公司+合作社+牧户”的发展模式,满足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原料供应不足和农牧民群众增收难问题,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六、解决好利益分配关系,实现推动民族经济发展。

安多公司始终坚持为社会做贡献,为股东提供良好的投资回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责任。

在安多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与广大股东和员工共同分享企业经营成果,逐步提高分配水平,给股东和员工以良好回报,职工年均收入达到3.6万元以上,远远超过本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社会中等以上收入水平。通过建立以岗位技能等级工资为基础的吨工资含量考核分配制度、体现人力资源知本价值的年薪考核分配及期股期权分配制度、全体员工年终效益分配、股东的分红分配、员工每年领取的福利、公司内外部社会统筹制度等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上下齐心,共创安多美好的明天。

安多公司在2011年实现与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的达成股权转让,实现强强联合,水泥产业得到了继续巩固和发展,安多公司得以集中精力、物力和财力,全身心投入到畜牧产业的开发。安多畜牧产业园总投资6个多亿,一期工程投产后将实现年屠宰牦牛5万头,藏羊10万只的规模,二期建成后年屠宰能力将达到30-50万头只。通过三到五年的培育,将逐步成为安多公司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年产值10亿元以上,利税1个亿,力争销售达到50亿元以上,真正实现跨越转型发展。

安多公司从开始介入畜牧产业三年多以来,通过经营食品公司摸爬滚打,在每年亏损一千多万元的情况下,坚持认认真真做事,诚实守信做人,用心做好这一产业,从最初的几个门店发展到全国上千家销售网点,产品遍及北京、上海、天津、东北、广州、西安、内蒙等地市场,逐步受到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欢迎。“安多牦牛 世界一流,甘加藏羊 举世无双”,“健康源于自然”,“做真牦牛、真做牦牛”。不仅仅定位的是一种产品,更是通过培育品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带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民族地方经济振兴。

                                                                   夏河安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五日